2017年5月8-12日,由空间科学研究院张清和教授担任组长(team leader)的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ISSI-BJ)项目“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极光及伴随闪烁的动力学过程的多手段观测和模拟”(Multiple-instrument observations and simulations of the dynamical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polar cap patches/aurora and their associated scintillations)在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九章大厦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会议由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与ISSI-BJ协办,来自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等国的20多位从事磁层-电离层-热层(M-I-T)耦合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组织委员会由山东大学张清和教授及邢赞扬博士组成。会议工作语言为英语。
本次研讨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过程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及最新进展。内容主要包括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机制和演化特征、与等离子体层密切相关的暴时等离子体密度增强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极区电离层动力学过程的模拟、日侧环电流极光、喉区极光、极隙区极光、极盖区极光弧等的观测特征,高时间分辨率的全球GPS TEC map、电离层闪烁监测以及极区不均匀体伴随的闪烁特征等等。参会的研究生也介绍各自开展的研究工作及未来设想。在此期间大家积极思考、不断质疑和交流补充、努力提升对极区电离层物理过程的认知。二是针对研讨会之前挑选的的具体观测事件进行了详细的多手段联合分析,重点讨论了易引起闪烁的热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hot patch)的定义,伴随有高速向阳对流的极盖区极光弧形成和演化特征等。三是初步拟定了云块、极光和闪烁三个小组,各组间也互有交叉,选取多个典型事件,在研讨会后进行深入的讨论、分析,便于长期深化合作。
该ISSI-BJ项目团队成员在GPS总电子含量(TEC)、闪烁仪、非相干散射雷达、全天空相机及星载设备等观测数据分析和M-I-T耦合过程模拟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拟通过地基和星基等多手段联合观测,结合GITM、GIETCM等模型的模拟,详细分析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极光的形成机制和演化特征及其所伴随的电离层闪烁的建模和预报,系统地研究这些结构对M-I-T耦合过程影响。这些将会进一步拓宽该领域的国际合作,加深我们对极区电离层的认知,提升国内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据悉,明年五月份将举行该项目的第二次研讨会,讨论研究进展及汇总取得的研究成果等。该项目的网站详见http://space1.wh.sdu.edu.cn/bencandy.php?fid=14&id=959。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