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科研团队 | 承担项目 | 研究成果 | 合作交流 | 研究生招生 | 空间科普 | 网络资源 | English 
站内搜索:
 
  研究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进展 > 正文
 
蹄状分布电子激发谐频脉泽辐射研究:应用于太阳尖峰暴
录入者:贺鹏志  |  时间:2021-07-02 12:05:59  |  作者:宁昊、陈耀  |  浏览次数:

电子回旋脉泽辐射(ECME)是一种高效的相干辐射机制,常应用于特征频率比(等离子体频率与电子回旋频率之比)小于1的等离子体环境中,由垂直磁场方向存在正梯度分布的电子激发,通过回旋共振,线性放大辐射。早期研究中多考虑损失锥类分布电子驱动的ECME过程,用以解释极光千米波(AKR)、太阳射电尖峰暴等射电辐射现象。

太阳射电尖峰暴是一种特殊的射电爆发现象,其具有高亮温、强偏振等观测特征,经常可以观测到多次谐频结构。由于尖峰暴通常伴随耀斑大量出现,且每个尖峰的持续时间很短(<100 ms),因此被认为是耀斑中元爆发过程的表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报道。

然而,传统的损失锥——ECME理论无法克服在太阳射电应用中的逃逸难题。由于低特征频率比下,损失锥电子主要激发基频辐射,其在日冕中传播时会在二次谐频层被当地电子共振吸收。相较而言,谐频辐射更可能在日冕中逃逸。

耀斑磁重联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束流电子,当其注入耀斑环中向足点运动时,会形成蹄状电子分布(图1),该分布具有很强的各向异性,可以有效激发ECME辐射。针对AKR源区的实地探测已经证实了此类电子分布的存在。由于耀斑区域的磁场结构和物理过程与AKR源区有很强的相似性,可以假设耀斑中同样存在蹄状分布电子激发辐射。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的辐射过程开展研究。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本工作利用PIC方法模拟了耀斑等离子体环境下蹄状分布电子激发的ECME过程。模拟中等离子体特征频率比设为0.1,对应耀斑区域中的强磁场环境,模拟中共计投放近9亿个宏粒子。

模拟结果表明,蹄状电子驱动的回旋脉泽过程主要激发垂直方向上的Z模与X模二次谐频(X2)辐射,O模基频(O1)与X模三次谐频(X3)也有较弱的增强(图2)。在高能电子与总电子密度比为10%情况下,Z模与X2能量分别占高能电子动能的4.1%和0.17%,而X3能量比X2低两个量级。代入模拟得到的相关参数可估算X2辐射对应的亮温度为1012 K,与尖峰暴观测结果一致。

为研究高能电子密度比对辐射过程的影响,本工作在1%到50%之间选取了八个不同的数值开展了参数研究。结果表明,X2与X3在线性阶段拟合的增长率和能量转化率随密度比升高,在密度比25%时二者能量转化率最高,分别为4%和0.02%(图3)。

本工作利用PIC方法模拟了低特征频率比下蹄状电子驱动的ECME过程,得到了二次谐频辐射的有效激发,有助于解决ECME在太阳射电应用中的逃逸问题;其相应亮温、偏振、持续时间等均与尖峰暴观测特征一致。在高能电子密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可以同时观测到三次谐频辐射,可以解释尖峰暴中常见的多次谐频结构。

该工作由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陈耀团队完成,已被Astronomy & Astrophysics接收,将于近期发表,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51/0004-6361/202140427。作者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支持。

图 1 PIC模拟中采用的电子速度分布,包括高能电子(蹄状分布)和背景电子(麦克斯韦分布),其中高能电子与总电子密度比为10%。

图 2 密度比为10%条件下,PIC模拟得到的模式色散关系,传播方向为90°。(a-f)分别代表不同电磁场分量。Z、X2、X3、O1分别代表Z模、X模二次谐频、X模三次谐频以及O模基频。

图 3 四种模式在线性阶段拟合的增长率(a)和饱和时能量转化率(b)随高能电子与总电子密度比的变化关系。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山东大学(威海)空间天气物理与探测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地址: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     邮编:264209  威海市区地图  威海校区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