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科研团队 | 承担项目 | 研究成果 | 合作交流 | 研究生招生 | 空间科普 | 网络资源 | English 
站内搜索:
 
  研究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进展 > 正文
 
CME在极紫外波段的形态结构
录入者:于飞瑜  |  时间:2019-10-23 09:15:34  |  作者:宋红强  |  浏览次数:

CME(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大气中剧烈的爆发现象,也是影响空间天气的重要因素。自1971年12月1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OSO-7搭载的日冕仪第一次观测到白光CME以来,后续白光日冕仪(如Skylab/ATM,P78-1/Solwind,SMM/CP,SOHO/LASCO,CORIOLIS/SMEI,STEREO/COR等)陆续记录到数以万计的CME。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PSP飞船和欧洲航天局SO飞船搭载的日冕仪或日球成像仪也将很快加入到对CME的观测研究中来。人们满怀好奇想知道CME因何而生,这最好先看看CME长什么模样。

因为CME本身结构的差异和投影效应的影响,CME在白光波段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形态结构。比如下图(a1)(b1)所示的最具代表性的所谓三分量结构(即亮前沿、暗腔和亮核)以及(c1)(d1)的非典型三分量结构。目前,白光日冕仪(特别是观测效果更佳的空基日冕仪)的视场范围大都没有覆盖1.4 Rs以下的内日冕,所以它们记录的往往是CME经过一定成长(演化)以后的形态。为了更好地理解CME,人们不禁要问CME初生时长什么模样,从小到大它们有没有经历十八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借助极紫外(EUV)波段望远镜分析CME在内日冕的形态结构,见下图(a0)-(d0),它们分别与图(a1)-(d1)所示CME对应。下图四个CME从左至右分别称之为事件1234。为了减少投影效应对不同事件的不同影响,所选事件均为临边事件。

事件1和事件2在白光日冕仪C2中有典型的三分量特征,通过AIA观测其源区确认这两个事件分别由暗条爆发与热通道爆发引起。同时发现事件12EUV波段也具有三分量特征。图(a0)AIA 193Å观测结果(差分图),蓝色圆点描述亮前沿,红色箭头指示暗条,两者之间还有一个低密度区(在白光波段表现为暗腔)。图(b0)AIA 131193Å的复合图,蓝色圆点描述亮前沿,红色圆点描述热通道结构,两者之间也存在一个低密度区。结合STEREO搭载的EUVICOR1的观测可以确认事件1EUV波段的三分量与白光波段的三分量一一对应。事件2没有STEREO数据。

事件3和事件4在白光日冕仪C2中没有典型的三分量结构(主要是没有清晰的暗腔结构),但是AIA观测显示它们在EUV波段也均有三分量特征,而且这两个事件也分别由暗条爆发和热通道爆发引起。图(c0)AIA 193Å观测结果(差分图),图(d0)SUVI 195Å观测结果(差分图),显示有清晰的亮前沿,图中叠加有AIA 131Å观测到的热通道结构(红色圆点描绘,对应亮核)。可见这两个事件中EUV波段的“暗腔”在外传过程中几乎消失了,不过结合STEREO搭载的EUVICOR1的观测结果仍可确认事件34EUV波段的暗条和热通道演化成了白光CME的亮核部分。

通过联合分析CMEEUV波段和白光波段的观测结果,我们给出如下主要结论:

1)暗条爆发与热通道爆发对应的CMEEUV波段(内日冕)中均可呈现所谓的三分量特征,暗条与热通道对应其中的亮核。并且EUV波段三分量可与白光波段三分量一一对应;

2)部分CMEEUV波段的“暗腔”在外传过程中会减小甚至消失,致使对应CME在白光日冕仪中没有呈现典型的三分量结构;

3)如果能在内日冕(1-1.4 Rs)CME做白光观测与统计,三分量CME的比例会高于当前主要基于外日冕白光观测的统计结果。我们推测可能角宽度大的CME在内日冕都会有三分量特征

因为CME初期的暗腔在外传过程中会逐渐消失,这使我们再一次质疑CME在内日冕时的暗腔是否总是对应磁绳结构。此前我们已提出需要重新讨论CME暗腔的本质(Song et al., 2017, 2019)

上述研究结果由山东大学联合乔治梅森大学、国家天文台与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已被美国《天体物理杂志》接收发表。论文作者感谢国家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1910.09735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山东大学(威海)空间天气物理与探测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地址: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     邮编:264209  威海市区地图  威海校区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