槎山太阳观测站米波高性能太阳射电频谱系统试运行之三
——太阳射电频谱观测的数字极化合成方法
太阳射电信号的观测与研究在太阳、空间物理学及相关空间天气预报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为了得到一手科学数据和开发新的太阳射电观测技术,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在荣成槎山南侧建造了槎山太阳观测站(Chashan Solar Observatory: CSO),安装了独立自主设计开发的米波高性能太阳射电频谱观测系统。下面给出为观测系统开发的数字极化合成方法。
太阳射电爆发可被分为I、II、III、IV和V型射电暴,区分这些爆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们的极化信息。不同类型的射电爆发有不同的极化性质,表现为不同大小的左旋或右旋圆极化强度。射电暴的极化特征可用于研究射电暴的辐射机制,诊断辐射源区磁场的方向和大小。因此,精确测量圆极化信号是非常重要的。
对太阳观测,尤其是在米波波段,通常使用一组共面的正交对数周期线极化天线(水平、垂直两路天线,感知入射电磁波对应的线极化分量)来收集信号,利用功率分配器和90°移相器合成为圆极化信号(称为模拟极化合成)。当对此天线系统(天线+功率分配器+90°移相器)进行测试时,会发现其轴比大于3 dB (轴比定义为极化椭圆长轴与短轴的比值,一般用来描述圆极化的程度,0db为纯圆极化,一般<3db认为是圆极化,>20db认为是线极化,值越大,线极化纯度越高),有些频率的轴比甚至高于6 dB,远离了圆极化状态。使用这种天线进行信号接收时,会附加较大的极化误差,且不可调。
为此,我们设计的数字极化合成方法,可以将线极化天线合成为纯圆极化天线,得到更加精确的极化信号。极化合成算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利用极化的定义及能量守恒算出一个合成参数,代入程序中进行合成。
图1 数字极化合成算法流程图
数字极化合成结果与模拟极化数据的对比在图2中示出,该图显示了不同频率下对0°方向进行合成得到的轴比。可以看出,模拟极化合成得到的轴比与频率有关,且只在中心频率(400 MHz)附近轴比较小,约为1 dB,其他频率下轴比较大,会带来很大的极化测量误差,而数字极化合成可以在任意频率得到纯圆极化信号(轴比为0 dB)。
图2 两种方法对0°方向合成结果的轴比对比
该研究结果《A Wideband Digital Polarization Synthesis Method》已于2018年4月24日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F and Microwave 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接收,由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空间电磁探测技术实验室科研人员完成,将于近期发表,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A Wideband Digital Polarization Synthesis Method,Junrui Zhang, Lizhong Song, Qingfu Du, Yao C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F and Microwave 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 2018, i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