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0年8月8日(周日)上午:11:00-12:00
地点: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学术报告厅
题目:地球中高度轨道环境及其探测、建模和物理研究
主讲:濮祖荫 教授
主讲简介
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现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国际知名期刊J. Geophys. Res.-Space Physics(JGR,2008影响因子3.147)亚洲-太平洋区域主编,双星和Cluster合作科学家,双星-Cluster工作队负责人之一,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报副主编。曾任北大空间物理教研室主任、北大理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北大地空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JGR杂志副编辑等。在磁层顶不稳定性、磁层亚暴动力学、磁层顶磁重联和辐射带动力学等空间物理前沿领域做了系统和创新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迄今发表和合作发表论文200余篇,SCI引用1200余次。1997年和刘振兴院士一起倡议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在制定双星计划的科学目标和轨道设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获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序第一)、2000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序第一)、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序第二)、1993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序第二)、2006年中国高等学校科技十大进展奖等多项国内奖励,以及美国宇航局(NASA) 2004年“Cluster Science Team Group Achievement Award”和欧空局(ESA)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made to Cluster's Exploration of Geospace”奖等多项国际奖励。和肖池阶、王晓刚等合作首次观测和研究了太空中三维磁重联的磁零点和零点-零点重联线结构,两次被欧洲空间局作为“top story”进行报道,此项成果2009年被欧空局评价为双星-Cluster计划的五大科技亮点(highlight)之首。
濮祖荫教授教授在今年的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德国不莱梅)上还被授予了由印度空间组织与COSPAR(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联合设立的Vikram Sarabhai奖。http://www.cssar.ac.cn/xwzx/tpxw/201007/t20100727_291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