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的演化过程的直接观测证据
主讲:张清和博士
时间:2013年5月8日 周三 下午4:00 – 5:30
地点:学院四楼报告厅
内容简介:地球极区是地球开向太空的天然窗口,地球磁力线在极区高度汇聚并几近垂直向太空开放。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各类动力学过程也可以直接映射到极区电离层,使得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沉降、输运等过程极为复杂多变,并伴随着众多的不均匀体结构,其中等离子体云块最为常见。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是由密度高出背景两倍或两倍以上的等离子体团组成,其尺度从几百到几千公里不等。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块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通讯和导航等,例如:这些结构所引起的极端空间天气环境能使得超视距无线通讯和卫星-地面间的通讯等的信号中断,也能使得近地飞行器无法正常运转,甚至威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然而,由于地面和卫星观测的空间和时间局限性以及极区电离层的复杂多变性,极区等离子体云块的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至今仍远未清楚。我们利用国际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SuperDARN)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地面接收机的联合观测数据,首次直接观测到2011年9月26日一次强磁暴袭扰地球期间,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完整演化过程,并揭示了磁重联在云块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重要调制作用。
张清和个人简介:
2005年起成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并于2008年底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曾先后两次前往我国北极黄河站进行越冬科学观测。2008年11月前往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做博士后,并于2010年初出站回国进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区大气与空间物理学研究室工作。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并参加了极地中心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及973项目等的研究工作。近五年来,张清和分别在《Science》《Physical Review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nnales Geophysicae》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并多次获得全国极地科学优秀论文奖。曾多次参加包括美国地球物理年会(AGU)、欧洲地球物理年会(EGU)、亚洲大洋洲地球物理年会(AOGS)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口头宣读或展板展示了学术论文30余篇次(包括多个学术邀请报告),并获得2009年欧洲地球物理年会(EGU)“青年科学家杰出展板论文奖”(EGU Young Scientists Outstanding Poster Presentation (YSOPP) Award),且作为会议召集人之一在AOGS上两次组织了高纬电离层组的学术交流活动(2011年AOGS上作为共同召集人,2013年AOGS上将作为第一召集人)。另外,还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研究骨干)获得2011年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