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探测数据处理方法和应用
国家空间中心 沈超 研究员
时间:2014年5月30日(星期五)下午16:00
地点:空间科学楼南211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沈 超,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863项目首席科学家。1982年9月—1987年6月,浙江大学物理系理论天体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10月—1992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理论天体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4年9月—1997年7月,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攻读空间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7月—至今,于中科院空间中心从事空间物理方面科研工作,1997年11月任副研究员,1999年10月起中科院空间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主要开展了空间物理学、磁层动力学和空间天气预报领域的研究工作。发展了可压缩涡旋诱发磁场重联理论,揭示涡旋诱发重联涡旋诱发重联是K-H不稳定性与电阻不稳定性的相互耦合过程;首次运用理论分析方法获得磁层亚暴活动指数与磁暴活动指数的解析关系式,建立了磁层亚暴与磁暴物理关系的理论模式;首次在国内进行地球近地空间中性原子成像的理论和模拟研究工作,建立了暴时环电流离子分布理论模式,为我国中性原子成像探测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磁力线曲率分析、磁场矢量旋转分析等数种原创性的多点卫星数据分析新方法;创建了中国双星地球空间探测计划科学运行中心并主持双星科学运行中心的日常工作,出色地完成双星的科学运行任务。发表SCI论文100余篇。